阅读:2630回复:0
那山 那水 那人那山 那水 那人
夜已深,像墨砚般凄冷的黑暗吞噬着整个房间,四周静地似乎只能听清细微的喘息声和草丛里凄切的蟋蟀声……压抑着不断向身体宣战的困意,我径直向窗台走去,无意间,竟瞥见那黑夜里最闪耀的光芒,思绪纷飞,想起到远方的一草一木。 夜色中它缓缓游动,时而驻足时而于草丛之中,点点细碎的鹅黄色的微光,让人想起家门口时刻为你保持光亮的路灯,一阵暖流沁上心头。小小的萤火,在城市中看起来像是从未见过的稀罕物,而对于生活在大山中的我来说,它是大山的舞动的精灵,它是今晚勾起我远方记忆的一把钥匙。 微风将躲藏在草地中淡雅的香气托起,播散到四周,编织成一个柔软的梦,在这个梦中,我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思绪……小时候读过《在山的那边》这首诗,那时候纯粹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家乡抬头可见的山山水水,诗里妈妈告诉作者“山的那边是海”,这一颗小小的种子就此在作者心底深处种下,成长的路途中,他攀登上一座座“高山”,抵达了信念凝成希望之海。 踏上大学的征程,我们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家乡的一山一水变得甚是亲切。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那里有让我依恋的土地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家乡的山,不似泰山的高耸巍峨也没有黄山秋季夺目的色彩,但在我的心中,它是秀丽壮美的,它全身散发着南方温婉的气息,烟雾笼罩下好似娇羞的少女。那山间小路,那潺潺流水,那林间野果是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红壤堆积成山,青松错落其间,山崖处傲然生长的杜鹃花,再加几湾时隐时现的山涧流水,远看好似一副不加渲染的水墨画,这便是我对家乡山的印象。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家乡的山不高也没有神仙居住,但是那一草一木所散发出的灵气却让大山的儿女倍加想念。 那水,被大地圈在一个天然的湖泊里,是吸进尘世的污垢之后、显露出翡翠般的一泓碧泉。这个湖泊甚是奇特,驻足几小时看去,湖水一片沉寂,没有一丝波澜,听住在这里许久的老人们说到:此湖自古就没有入水和出水口,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湖是村里的圣湖,是他们心中的一片圣地……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美丽的圣湖延伸出了许多神秘的爱情传说。 站在湖边,四周绿树环绕,鸟儿此起彼伏地弹奏着森林的乐章,这时候唯有一颗澄澈平静的才能感受到这个湖的魅力。静静地看,仔细地聆听,感受水天一色的景致,感受湖光山色的清新,感受光影交织的变幻。渐渐地,你会发现身上沾染的尘世的污垢被湖水洗涤,我们的内心也收获了难得的清静。 那山、那水是大山子女们赖以生存的根,山和水的融合养育了我们,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心灵的荡涤和归属。家乡的山水让我依恋,家乡的那人也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 城市化的变迁丝毫没有改变大山子民淳朴的品质,他们热情、善良,对待事情老牛似的勤勤恳恳。他们对待土地就像是照顾自己的孩子,细心专注,将承载希望的种子播散待秋天收获满是汗水的果实。他们热情真挚,每次走过家门口那条再也熟悉不过的街道时,邻居总是笑盈盈地笑着问候着,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在心中却悄然升腾起一股暖流。他们执着,大山的孩子很早就懂得了担当与责任,他们知道只有从小就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渐渐地,那颗小小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最后开出灿烂的花朵。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一汪水;人,却因为环境而不断变化。山岭优美逶迤,柔水秀丽灵动。山水交融,似水墨画般幽静,那袅袅炊烟,那摇曳的杜鹃花,家乡的细碎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远方的一草一木,远方等候你的人儿,在眼巴巴的等待着你,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吧。 鹅黄色的小灯笼还在草地上一闪一闪,皎洁的月色笼罩着大地,人们熟睡着,进入青纱般笼罩的梦……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唐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