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901回复:0
贫困女大学生生存报告——内心之痛
内心之痛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灵搏斗 与贫困煎熬如影随形的就是心灵的重压,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贫困女生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贫困女生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贫困女生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贫困女生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消费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重重压力之下,很多贫困女生难以排遣,成了身心俱损的“多困生”,她们大多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这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经济困难的反映。它实际上是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相伴随的“贫困文化”现象遗传到青少年身上的综合性反映。她们在奋力挣扎以继续学业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无法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备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流传于某些高校中的顺口溜。和负债上学比,来自富足同学的震撼更为直接和尖锐,“贫富差距在显著拉大,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一位贫困生在一个帖子中写道:遥不可及的富翁顶多让我们眼睛发红,比如,不管比尔?盖茨如何富有,大多数人看他如看一个巨大的财富数字,但是,当一个你认识甚至很熟悉的人富有而自己贫穷时,大多数人的心将不再静如止水。 另一个事实是,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带来贫困生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贫困。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他就会更容易更快地积累起新的文化资本,富裕生与贫困生的文化资本的差异因此被越拉越大。同样,城市中的生活习惯也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生活,因而得到社会的推崇。而这种生活习惯必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的基础上,这使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能否融入“现代文明”。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往往无法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常常产生自卑心理。 因为文化资本的差异,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现代社会,要付出比城市孩子多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这使一些贫困生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关注和缩小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文化资本差异,是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却常常被忽视掉。一些贫困生毕业时,不但无法缩小文化资本的差异,相反却更加扩大了这种差异。由于贫困,他们在求学期间要寻求自救,当家教、兼职、勤工助学等都挤压了学习时间,学习资源也得不到更新,购买一些新的学习工具如电脑等更是无从谈起。文化知识得不到长足的积累,必然会出现更大的知识差异,这样就使他们把知识转为文化资本、转化成财富更加困难。 调查显示的另一个发现是:他们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28.0%)和以前的同学朋友(28.0%),有28.2%的选择“不愿让他人知道”,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较强,使他们的心理戒备更重。 另从感情侧面看,谈恋爱本应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浪漫的事情,高校贫困女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正在转型,情感需求应很明显,然而贫困女生由于经济压力和心灵负担,恋爱成了她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调查中,只有4.1% 的贫困女生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26.8%的贫困女生明确表示不赞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34.4%的贫困女生甚至都没想过要谈恋爱的 问题。 当然这些并不是贫困女生的心灵全貌,她们中的不少人还是能够把苦难埋在心底,化作动力,坦然面对,尽力改变,时时让微笑绽放在脸上,坚强乐观地学习、生活着,尤其是在一些高校的贫困生社团——自强社中,很多贫困女生总是用笑脸驱散阴霾,迸发着自信的神采。另外,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诸如“马家爵的悲剧”发生后,更是将其提上了日程,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真正能打破心灵牢狱的还是自己。所以,无需刻意地给她们打上贫困的标签,区别对待,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学校和老师,甚至社会,应该用和非贫困生一样亲切而平和的眼光看待她们,不断弱化贫富差距造成的影响,必要时施以力所能及的真诚帮助,而不是怜悯和施舍,把她们真正当作自己普通同学、朋友、姐妹。很快,你就会发现,她们也是非常阳光、可爱的女孩。 |
|